前两天,我们收到了一封信。
写信的是大凉山会东县野租乡拉马小学的安世才老师——
“亲爱的马老师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
好久不见,你们都还好吗?”

安老师是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首届的入选老师。
(2016年1月,安老师在三亚“腊八之约”的舞台上)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拉马乡亢家村位于大凉山腹地,海拔2800米。
20多年前,师范毕业的安世才单枪匹马回村办学。20年间,他成了村里所有孩子的启蒙老师。
(曾经的学校)
说是学校,最开始只是一个破帐篷,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安老师每天穿西装打领带,这样的装扮孩子们在村里以前都没见过。安老师告诉他们:上讲台一定要周正,这是“为人师表”。
在安老师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个叫耿向顺的男孩子,特别喜欢问问题。后来他成了安老师的学生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也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2015年9月16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对外宣布,启动乡村教师计划。
当时正在西南科技大学读大二的耿向顺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决定帮自己的安老师报个名。
首届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在云、贵、川、陕、甘、宁六个省份展开。中西部教育最难最弱,首届就从这里切入。到2017年第三届,乡村教师计划才开始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教师。
耿向顺联系上了大山深处的安老师。老师讲,学生记,大山里信号不好,好不容易才填完了报名表,寄给四川华西都市报。
2015年11月,临近报名结束,华西都市报收到一封署名为“拉马乡亢家村全体村民”的来信,信上的最后一句话是——“请各位领导考虑一下我们安世才老师吧!”下面摁着好多红手指印。
2016年1月17日晚,首届马云乡村教师计划“腊八之约”在三亚香格里拉酒店举行。
安老师作为首届入选老师,第一次走出大凉山,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大海。
那一次,基金会还悄悄地邀请了耿向顺。
那是当晚的第一枚催泪弹。年轻的学生犹如一颗炮弹突然冲上舞台紧紧抱住在舞台中央有些局促的老师。
“老师,你要努力,坚持下去!” “我会的,你也要加油。”
多年以后,很多人都忘了“安世才”这个名字,但是都记得第一届有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乡村教师”。
在信里,安老师说这十年乡村教育变化很大——
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 我们的帐篷小学,变成了砖混结构的教学楼,黑板也变成了多媒体系统,还有不少同学得到了上学资助。
尤其让他自豪的是——
学生耿向顺大学毕业以后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并且还在继续做教育公益活动,现在事业上也小有成就。
每年回老家,耿向顺都会去看安老师。
2022年,随着村教学点的撤并,安老师进了乡中心校,目前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
安老师说,现在他要努力的,不再是去田间地头把孩子带回学校,而是提升自己,跟上新技术,把孩子教好。
不变的是,安老师依旧穿着西装站在讲台上。
(讲台上的安老师依旧穿着西装打领带)
今年是安老师从教的第26年。20多年,安老师一共带出了200多名学生。在信的最后,他说——
“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我想我会一直在,直到自己老去吧。”
当年的10万元奖金,安老师说大部分用来还债了。家庭贫困、父亲生病、他举债读书,10万元还完债后还有结余,就存了下来。“这笔奖金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此轻装上阵。”
三亚,依然是他至今为止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安世才 首届“乡村教师计划”入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