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的大山深处,屹立着一所“农村中的城市学校”——塘房小学。它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便是2016“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吴雄。
吴雄,17岁参加工作,19岁开始至今任塘房小学校长。
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我们将与你分享吴雄和他在山区办学背后的温暖故事。希望“不怕苦、不认输、不计较;工作抢着干且敢为人先……”的塘房精神也能鼓舞你继续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
2004年2月,19岁的吴雄被破格选聘为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巴铃镇塘房小学校长。当他跋涉4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距家20多公里、镇里最边远的学校时,眼前是一片杂乱无章的景象:到处是2至3米的深坑、大石头,没有一块超过20平方米的平整地面。学校方圆500米内无人家,到处是坟墓迁走后留下的棺材板和墓坑……
“这样的环境如何搞教育教学?孩子们如何读书、如何学习……”吴雄想不明白。但看到前来迎接新校长的村民和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不知如何是好的吴雄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暗下决心:定要把这所边远山区的学校办好,让孩子们接受到好的教育。
他“化缘”来了一所花园般的学校
此时的塘房小学有75个学生,3名老师。这里没路、没电、没水、没厕所、没围墙、没课桌、没操场……只有一栋392平方米的教学楼,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面对眼前从未遇到过的挑战,吴雄决定和全校师生一起,开始这场艰苦的“战斗”。没有电,大家一起从树林中捡来干柴,在石坑里升火做饭吃(遇上雨天只能饿着肚子工作),晚上点蜡烛住在学校;没有水,他带头到1公里外的水井背水;没有厕所,老师们在学校后面的山林中挖坑临时解决……
为了进一步改善学校条件,吴雄开始四处“化缘”。他说:“积极进取,是我的生活理念,也是工作理念。”
他从亲朋好友那里借钱,用自己和教导主任的名字从信用社贷款5000元(当时单位无法贷款),加上乡人民政府支持的15000元,还有自家的微薄积蓄,全部用来给学校修建厕所、修建简易房子开办学前班(因学生基础太差)、供水和通电。他还从兄弟学校和上级部门为孩子们“讨来”桌凳。
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吴雄曾20多次上门与周边的百姓沟通。他真诚办学的精神打动了10余位村民,他们迁坟、让地,为学校的扩建提供便利。
为了让孩子们有真正的操场,吴雄更带着老师们在工作之余,给正在校门口修路的施工方守夜、干活,换取一些石块用来填坑,共填了3万多立方米。这条路的建设单位得知情况后,也来学校帮着平整操场。
为了美化校园,吴雄和老师们还捡来其他单位丢掉的绿植,今天种一棵,明天栽两株……
就这样,用村里人的话,“吴雄校长要来了一所漂亮的、花园一样的学校”。
开创边远山区寄宿制小学的先河
随着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学校管理愈加规范,家长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塘房小学,所以学生人数增加很快,到2006年时,原有的一栋教学楼六间教室已无法满足教学。就在吴雄犯愁的时候,香港小平慈恩基金会愿意资助塘房小学12万元,当地政府也匹配了部分资金,帮助修建了第二幢教学楼。
至2007年9月,学生人数增至475人,由于学生们居住地分散,很多学生的家离学校远,孩子们起早摸黑上学,家长们不放心,同学们也不能安心学习。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吴雄有了新的想法,“要是塘房小学能建成寄宿制,同学们晚上可以住在学校该多好。”
在当时,全县乃至全州都没有寄宿制小学,要想在塘房这样的村级小学修建兴仁县乃至黔西南州第一所寄宿制小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想到孩子们艰难上学的情景,吴雄和同事们下定决心要办。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3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和宁波爱心企业的资助下,塘房小学开始修建学生宿舍和食堂。第二年,学生宿舍和食堂终于建好,但除了两幢空楼外,其它开办寄宿制的设施一无所有。眼看到了8月,新学期就要来了,望着崭新的两幢空楼,大家不知如何是好。
吴雄想到了自筹资金“组装”宿舍,他向包括自己在内的8位老师借款6万元,购买炊具、餐桌、床等寄宿设备,同时也向县教育局、党委等争取资金支持。终于,孩子们住进了学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而不是路上。
但随着孩子们的入住,不仅学校的工作突然增加了很多,人手、资金也都紧缺,更没人愿意到学校工作。于是吴雄给妻子做思想工作,让她从条件更好的中心小学调了过来;他还说服兄弟姐妹们来学校协助。
为了让寝室给学生住,他们一家三口打地铺睡在办公室里,直到2015年10月教师周转房修好。
由于周边没有寄宿制学校经验可借鉴,吴雄便带领全校教职工重点从学生吃、住、学、乐四方面入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边探索一边总结。他说,要把塘房小学建设成让孩子们享受到“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幸福校园。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思考,吴雄总结并撰写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研究报告。
寄宿制学校建成后的第4年春天,邻村占马田小学的学生也都选择到塘房小学就读。眼看占马田小学的校舍要被闲置,吴雄再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采用一校两区的方式办全县第一所村级幼儿园,让农村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这一申请得到了兴仁县教育局的批准,当年9月,塘房小学附属幼儿园正式开始教学。谈到幼儿园,村民们都纷纷赞赏,说吴雄提出的方案解决了当地村寨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为教育凝聚力量
吴雄曾说,在农村,教室不够,可以用钱修建,没有教学设备,可以用钱买,但如果没有老师愿意留下,那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实现“让边远山区孩子们上好学”的承诺,吴雄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调进县城工作、去更大的学校担任校长。
除了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吴雄也关注着来这里就读的每一个学生。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他和老师们一起帮助了超过300名学生度过难关,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
在他的倡议下,学校的老师们一起捐钱设立了“塘房基金”,重点帮助学校贫困的孤儿和留守儿童,以及走在失学边缘的孩子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吴雄还经常在课外义务为家长们提供培训,希望让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环节。学校文体活动会邀请家长参与,让他们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表现。此外,家长们还有机会到学校品尝食堂饭菜,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从2004年至今,塘房小学的学生人数从75人发展到现在的1002人;教职工从3人发展到62人;校舍从392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平方米;校园面积由20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0000多平方米。这被誉为“石旮旯里的奇迹”。
吴雄说,教书育人是一项幸福的事业,成为一名草根教育家是我最大的追求。教育不是培养赚钱的机器,而是让每个人通过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
问及未来的打算,吴雄说:“我将继续幸福地坚守在乡村,让这里的孩子上好学。”
编后语:
虽然目前乡村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老师们也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多无奈、迷惘,有时甚至会感到无助和绝望,但这条路上依然有像吴雄这样的一群教育者在继续前行,他们不拼背景,也不拼学历,而是靠着强大的内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执着踏实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因为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他们尽自己所能,撬动能撬动的所有资源,积极奔走求助,一点一滴,用并不宏大的方式,温暖而缓慢地改变着乡村教育的样貌,改变着更多的学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