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乡村小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低矮的土房、破旧的课桌、简陋的教学条件……如果有一所小学依湖而建,背靠叠翠青山,校舍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身处教室,能看到时不时走过的一匹匹骏马,听见远方偶尔传来的慵懒羊咩声……这样的校园是否会让联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场景,这样的读书环境是否会让人艳羡不已?
从西昌驱车6 个多小时,我们穿行过山峰山谷之间的蜿蜒山路,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如前边所描述的学校:达祖小学。
在纳西语里,“达” 代表“很多、能干、优秀”,“ 祖” 代表“一群人聚在一起”。“达祖小学”则可以解释为:很多优秀贤能的人凝聚在一起给下一代传播知识文化的神圣之地。
▲达祖小学的校训“行胜于言”,正是李南阳先生定下来的,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担当诠释了这短短的四个字
[ 达祖“新生” ]
达祖村是泸沽湖畔的一个自然村,如今有150户共900余人聚居在这里,90%是纳西族同胞。
在没有对泸沽湖进行旅游开发之前,这里曾十分贫穷与落后,孩子们上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达祖小学校长王木良回忆,自己读书的时候,小学换了三所,其中一二年级是在达祖小学完成的。
2000年,因为各种原因,达祖小学被迫撤校,达祖村的孩子们只能步行到很远的中心小学上课。路途的遥远、读书费用的增加,加上当时村民教育观念的落后,很多孩子辍学在家。这一切直到2004年发生了改变。
那一年,泸沽湖已经渐渐兴起旅游热潮,台湾地区李南阳和他的朋友游静芬也来到这里,意外发现孩子们“没学可上”的情况,于是和村民代表一块找到政府希望恢复办学,当时得到的答复是:政府在政策方面可以给予支持,但费用则需要自己想办法。
2005年,李先生和游老师号召达祖村的村民一起重建达祖小学,并承诺,学校恢复后,村里的孩子读书不收取分文费用。村民对这个承诺将信将疑,李先生和游老师走访了达祖村每一个家庭,用行动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
重新建立起来的达祖小学,是一座开放式的花园学校,没有校门和围墙,只在小路尽头用一座石块砌成的标志物写着校名。
王木良介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如今的校舍、操场、花草树木都是经过好几年慢慢修建的,由每一位达祖村民的心血和劳动凝聚而成——修建学校的每一方石头、每一根木材都是村民运来的。
学校在创建之初就秉承了环保、自然、开放的概念,整个校园被花草树木所环绕,校园建筑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完美融为一体。李先生说:“要让孩子自己想来读书,不是逼他们来读书。”
学校的教室里没有三尺讲台,有黑板的地方就是老师讲课的方向,这也是因为李先生一直认为:老师跟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来学习的。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间,一个规模不大但是足够精致的小学就在那里见证了12年的白云苍狗。
李南阳先生作为一名外乡人,最后成为了达祖村最为德高望重的“乡贤”。可惜天不假年,李先生在2007年因为肺癌永远离开了达祖小学,他临终时说:“学校一定要坚持下去。”如今李先生的墓地还在校园一隅,每当有外人来达祖小学,老师们带领参观校园的第一站一定是李先生的墓地。
达祖小学的校训是:“行胜于言”,这是李南阳先生定下来的,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担当诠释了这短短的四个字,这笔精神财富也一直激励着在达祖小学的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
达祖小学如今的校舍、操场、花草树木都是经过好几年慢慢修建的,由每一位达祖村民的心血和劳动凝聚而成
[ “走得出去回得来” ]
学校的新芽学堂是一栋非常有意思的建筑,由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援建。虽是后来建成,但简单的外围木制格架设计,石砌的基座,与学校其他部分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丝毫的不和谐感。
新芽学堂是单层建筑,占地二百六十平方米,包括三间教室和一个阅读空间。四个房间的尺寸、比例与朝向各不相同,当它们与景观、光线乃至季节互为叠加时,会产生丰富的空间变化,可以按需要调整门扇,灵活改变房间,加以个性化地利用。各房间之间采用半透明的墙壁,可阻隔声音,但不阻挡光线,所以每一个房间采光都特别好。
学堂中的图书馆对于达祖小学太重要了。
在没有图书馆以前,老师加班加点辅导学生,但事倍功半。后来,通过学习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老师们认为通过阅读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于是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适合他们的书籍。
图书馆落成以后,学校设有专门的阅读课,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放到书包里。此外,老师们还开设了专门的阅读分享课,引导同学之间交流通阅读体验。
学校的图书由公益机构和爱心人士捐赠,如今数量已经足够,一些多出来的书籍,学校则将它们分发至其他更需要的学校。
现如今,达祖小学有7个班级,75名学生,全职教师10名,支教老师3名。
学校创办之初,因为当地没有优质的教师资源,支教老师成为了主力军。支教老师的优势与弊端都显而易见,一方面他们确实给封闭的山村带来外面新鲜的事物和思想,另一方面,支教老师的流动性太大,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对教师队伍做了一个“10+3”的规划,即10个左右的全职教师加上3个左右的支教老师。支教老师教授的学科以英语、美术等为主,这部分师资力量在泸沽湖地区比较欠缺。
学校现有的3位支教老师都特别年轻,年龄最大的也不过1988年出生的陈老师,他来自广东汕头,大学专业是生物,曾经在外企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他最后辞职做公益教育,如今在达祖小学承担科学课和计算机课。另外两位都是“90后”姑娘。据统计,从2005年办学至今,累积到达祖小学支教的老师有800人次左右。
随着泸沽湖周边的旅游开发,经济条件好转,很多当地学生出去读书后回到家乡做起老师。王木良告诉记者,在学校创办之初因为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导致学生的成绩一直上不去,后来有了系统而完整的教师队伍,学生的成绩显著改善。
在2015-2016学年,达祖小学除六年级数学和一年级数学科目未位列第一名外,其他均是盐源县统考泸沽湖片区第一名。这里的很多孩子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和人交流,性格也更开放活泼。
王木良希望达祖小学培养的孩子“走得出去回得来”,走得出去的必要条件是学业成绩好,回得来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学校现在有4名老师是当初受资助的学生,他们在大学毕业以后回到达祖小学反哺这里的教育。
孩子们日益活泼自信。达祖小学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走得出去,也回得来”
[ “行胜于言” ]
达祖小学是一所民办公益爱心小学,政府方面以政策给予支持,学校经费则基本来自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对学生分文不取。
游静芬老师现是学校的理事长,主要负责学校募款方面的工作。除此以外,达祖小学的教职工们也想了一些其他办法来“创收”,比如在学校后面租了一片地建设生态农场,总面积约200亩,在其中饲养动物、种土豆、山菌、核桃……家长、学生、老师都会在农场里劳作。
暑期或长假时,学校还将农场开放给游客体验骑马、野营、烧烤等等。农场的启动资金来自2012年达祖小学所获得的“最美乡村教师”团体奖,经过几年耕耘,农场每年差不多能给学校带来几万元的收入。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主要销路是通过网络,达祖小学自己经营了网店,有些爱心人士也通过购买他们的产品表示对学校的支持。学校的先天条件决定了这里的老师不仅仅要会教学,还要学会如何运营学校。
达祖小学不应该只教学,还应该成长为一个公益平台,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是李南阳先生的愿望。
李先生过世后的一段时间,学校曾出现了运营上的困难,游静芬女士的儿子林子闳曾作为志愿者来到达祖小学支教过,得知此消息的他从台湾辞去高薪工作回到达祖小学成为了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不久之后,他帮助学校成立了达祖公益助学基金,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达祖小学,给予帮助。如今达祖公益蓬勃发展,以“一对一”的形式资助了455名贫困学生,涵盖泸沽湖周边的8个县25个乡镇,方圆800公里左右,横跨川滇两省。
达祖公益与很多学校结成相互帮扶的关系,在帮助贫困学生之前,他们都会亲自到这个孩子家里了解具体情况,确认这名学生达到被资助条件以后,达祖公益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资助多少费用,并匹配相应的爱心人士。
2017年的春季学期,通过达祖小学搭线资助学生的资金总额差不多有50万。学校的所有账目开销都在学校网站进行公示,实现完全的透明化管理,资助人也能通过网站查询自己资助资金的走向。
在帮助孩子时,学校从来不过多强调所谓的贫穷,注重呵护孩子的自尊。他们要求孩子通过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的努力获得助学款。让孩子们靠自己的努力去收获,这比单纯的施舍有价值得多。
在山区落后的地方,一些孩子或因受伤导致身体残疾,或因先天性疾病导致身体机能受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当地医疗资源匮乏、家长意识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对此,达祖公益在贫困助学之外,还成立了医疗救助项目来帮助这些孩子。最终形成了集教育教学项目、校外助学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生态旅游项目、环境保护项目、医疗救助项目于一体的综合型教育体系。
累计办校12年,达祖小学已经资助了近3000人次的贫困生。在今年的“马云乡村校长计划”中,王木良代表达祖小学获得30万项目奖金。对于这笔款项,王木良和老师们商量后决定,先想想有没有好的计划,先试点再申请,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还有剩余的钱,就用于师资培训。
[ “根”的传承 ]
这些年,泸沽湖的旅游产业红红火火,但从小在湖边长大的王木良却感到深深的担忧。
他看到,村里很多人慢慢脱离了贫困,但精神却没有富裕起来,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而且全国各地都在搞旅游开发,如果泸沽湖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迟早有一天会被人们淡忘。找到属于这片土地的根,才是泸沽湖能持续其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
学校创建时,周围很多村民都是文盲,李先生他们创建学校时,通过走访调查,坚持认为想要更好地开发保护泸沽湖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只有孩子上学是不行的,家长必须一块学习。
▲“只有孩子上学是不行的,家长必须一块学习”
前几年,学校始终坚持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家长扫盲,还专门编辑了农业知识识字课本。如今,学生家长已经过了扫盲阶段,于是在每周五晚上,学校开设了东巴文化成人夜校班,让村里有兴趣的家长都来上课。
李先生在学校草创之时告诉当地村民,“你们有这么厉害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好好学,把她传承下去。”当时,作为村民一员的王木良没什么感觉,但这么多年过去,他深深地被老先生的远见所折服,他说:“泸沽湖开发后,外来的事物对当地文化冲击很大,民族自身的东西不保护和传承迟早要丢掉,我们学校如今就在做这件事,幸好当初李先生给我们留下了种子。”
2015年,学校十周年校庆。十年前,一群爱心人士只是想让这里的孩子有一个读书的地方,十年后学校则更关心教育的质量和文化的润养,着力点就在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
▲学校周一、周三、周五的课间操是跳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今年春节,学校组织村民恢复了中断长达60年的纳西族祭天仪式。达祖小学正在逐渐成为村民间的人文聚集地。
政府如今也逐渐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于是在硬件方面支持达祖小学创办民族文化传习所。在学校如今的陈列室,有很多东巴纸经书,有精美的唐卡,有绘制了纳西族神话故事的皮革……经书老师们会抄写一份,作为留份和学习教材。老师在学校里不仅仅担任教学的工作,同时也是东巴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很多珍贵的文物资料都是学校从一些文物贩子那里收来的,最久远的经书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尤其是用来书写的东巴纸更是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王木良说,这门手艺在泸沽湖纳西族这边已经失传了,但是其他地方还有少许人会制作工艺,他们正在想方设法去学习这门快要消失的技艺,然后再教给学校的学生。
对于一些其他的民族手工艺,达祖小学也在想办法恢复。如今,很多老师家里也成立起工作室,一面学习传承,一面也作为旅游资源开放。
学校还专门开设了由纳西族老师教授的东巴文课程,而周一、周三、周五的课间操则是跳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目前,学校正在自行筹办纳西东巴文化图书馆。这也是未来十年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