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的一天,何欢从蕲春县城坐上小巴,在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来到大别山深处的向桥乡白水中学。
展现在何欢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情景:
房舍破旧,布局杂乱,宿舍年久失修,道路泥泞,操场长满野草,篮球架锈迹斑斑;几位老师共住一间宿舍,没有独立卫生间,上厕所都要去远的地方;夏天经常停水停电,学校不通网络……
何欢是一名资教生。这个称谓始于2004年,湖北省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每年都有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被选派到农村乡镇中学任教。
2005年至2012年,来过很多资教生,大多数来了又走了;
2009年,三年资教期满,何欢有机会调到县城中学,他没有走;
2010年,湖北教育杂志想聘何欢当编辑,他仍然没有走;
2015年,他和当地一位女教师喜结连理,把根结结实实地扎在了那里。
“刚工作的前几年,坚守的是承诺。我来教书的第一天就和校长和学生们说,这三年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何欢说,“时间一长,我感觉对这里有感情了。”
老百姓觉得学校没有了希望
2012年12月,在全校老师推荐下,何欢当选为白水中学校长。
教育局长对他说:你带着过渡一下,将来办成小学。
当时的白水中学,在全县35所初级中学中,中考成绩一直垫底,只有“破天荒”考过一次倒数第三。学生人数从过去高峰时的1200人降到了300人。教师人心涣散,工作积极性不高,纷纷申请调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全校九个班级,包括3名代课老师在内,只剩下21名任课老师。因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只能将附近小学并入进来凑数。
何欢当校长那年,九年级已经被撤并到另外一所中学,七、八年级也面临着马上被撤并的局面。
学校硬件条件也非常差。没有操场,更没有实验室,只有一栋11间教室的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楼。
白水中学被当地老百姓称作“要老师没老师、要学生没学生、要条件没条件”的“三无学校”。 在他们心里,这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没人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宁愿舍近求远,把孩子转入到其他乡镇就读。
2006年,何欢初来乍到,对乡村教育怀着满腔的希望。
他担任班主任兼两个班的数学教学,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经验,在全县数学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数学专业杂志发表,被评为“蕲春县青年岗位能手”“蕲春县优秀教师”等称号。
2008年,何欢被提拔为白水中学副校长。
但是,何欢的努力显得有点孤立无援。学校的“主流”还是教师教学上不上心,极少和学生做课下交流,甚至考试时看到学生作弊也不闻不问。每当上课铃声响起,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拖拖拉拉走进教室。
何欢当校长之后,许多人对学校依然不抱希望:白水中学是不可能办好的。
何欢对自己说,哪怕是当一天校长也要把学校办好。他首先明确的是:坚持办初三,办好九年一贯制学校。
他用三句话把这所学校救活了
在从教期间,何欢一直在坚持深造和学习,研究生学历就是在这期间读下来的。
他还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舞台理念”,并运用到白水中学的管理当中。
“现代教育需要转变理念,放飞孩子的梦想,需要创新推进和幸福体验,从而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当校长不久后,何欢概括了三句话,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人人是自己的主人,舞台是人人的舞台,台上台下都是主角。
何欢认为,一所学校的发展,无非是围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做文章,关键还是人的问题。所以,何欢所做的,是把学校作为舞台,毫无保留地交给老师和学生,让他们发挥能动性,挖掘潜力,展示自我。
明确了办学理念,接下来就是解决中国教育领域中传统的一个问题:知行合一。
首当其冲的,是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他主张教师“走出去”,鼓励老师参加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学比赛。当时,老师们不是不愿“走出去”,而是不敢“走出去”。何欢私下跟他们讲:你们讲的好,我一定跟教育局说说,争取拿到奖。
实际上何欢从来也没有“跟教育局说说”,但是他从三个方面下了工夫:一是在教师激励与考评等方面更多考虑自主能力,让老师成为学校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内动力;二是创造机会将老师选送到传统名校、改革创新名校去学习,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三是把名师请到学校传授方法和经验。
几年时间里,白水中学老师数量逐年增多,一大批老师成长为市、县骨干教师,10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县各类优质课比赛等业务技能比赛上荣获奖项。这些是老师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
拿奖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得到了认可。这让老师们的信心提高了,潜能也逐渐释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何欢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开展了小组合作和生态教学学习模式。
何欢认为,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差,问题一定在于学生不热爱学校、不热爱老师、不热爱课堂。
当时的白水中学,和大多数乡村学校面临的境况一样:学校基础条件差,教学理念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老师们对素质教育改革没有兴趣也没有想法;一方面素质教育改不动,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不出成绩,陷入恶性循环。
学校没有体音美等课程。不少老师说,学校教学质量差,一定要一门心思抓教学。何欢说服了那些老师,重新开设了体育、美育课程,还因陋就简,先从男生喜欢的滚铁环、女生喜欢的呼啦圈开始,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
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又陆续开设了篮球、足球、电子琴、空竹、舞蹈、无人机、3D打印机等二十多个兴趣小组,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
围绕《我是小主人》《我有大舞台》《我们在一起》等主题,何欢还推出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开展校园导游、演讲比赛、读书会、文艺会演、体育节等活动。这些活动,乃至学校召开家长会,全部环节都交给孩子们具体操办。
“不能把乡村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何欢认为,“学校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舞台,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比分数和考大学更重要。”
以学生的兴趣为支点的做法起到了“种豆得瓜”的效应,这也是一个连锁效应。
过去的白水中学,老师知道学生学习不行,学生提起上课觉得厌烦。后来,在课外兴趣活动中,老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关系变得融洽了,随后推行的教学方式改革,让老师和学生接受起来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何欢说,一个人,把自己站立的地方当成舞台,就成为了自己的主角;一所学校,为每个人都搭建了舞台,于是人人都成为了自己的主角,台上台下都成为了主角。
做个未来的“乡村教育家”
五年前,何欢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保住学校初中部的办学资格。
2013年夏天,八年级即将被撤并。每天早晨,他五点多起床搭最早的一班小巴去县城。因为担心教育局长下乡不在办公室,他需要踩着上班时间,把局长“堵”在办公室里,请求他保留学校的初中部,并一次次汇报自己的规划和想法。
这样跑了一个月后,初中部暂时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有一个三年的期限。
何欢需要做的,是稳定和发展生源。
他对老师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老师用心教,才能点亮一个家庭未来幸福的梦想。
他经常带领老师们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深入家访,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还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学校和班级微信群、QQ群等方式,给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和进步,一点点获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
白水中学约七成孩子是留守儿童,而且不少学生家境贫寒。孩子们很自卑,表现和成绩都不好,何欢对孩子们说,老师看好你们。
几年来,他努力为孩子们募集书本、学习用品和现金,从生活到学习,全方位争取机会为学生“谋福利”。
学校有位姓占的学生,入学第一天,何欢就发现他吃饭时间一直坐在教室里不愿意出去。家访后得知小占的父亲在他尚未出生时就离世,母亲在他两岁时改嫁,他被一位70多岁的远房亲戚收养,家庭很困难。家访回来后,何欢拿出3000元送到小占家里。
此后多年,何欢通过网络累计为小占募集捐款3万多元。小占目前已大学毕业,在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工作。
还有一名学生小宋,父亲2009年被确诊为尿毒症,花去几十万元医药费,一家七口仅靠她母亲在电器厂打工维持生计。何欢通过网络和公益组织,找到多名好心人给予她帮助。小宋后来以全县第六名的成绩考入黄冈中学。
这些年,何欢向社会募集资金90余万元用于办学和资助贫困生,建成了图书室、阅览室和塑胶足球运动场。
2017年2月,他受邀到澳门参加一个交流会,向澳门一个社会公益组织募集到20多万元善款,在白水中学建设了“未来教室”。在“未来教室”,孩子们可以尽情体验无人机、编程机器人、载人机器人、空气质量测试仪、电子天文望远镜等现代科技。
何欢说,这些高科技让乡村孩子可以不输给城里的孩子。若干年后和城里的孩子谈论时,他们也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学校也有,我很早就体验过。”
何欢还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外国教育考察团来学校交流,打开孩子们的眼界;邀请励志教育专家和老校友来学校给孩子讲课,培养孩子们的感恩精神;和马云公益基金会联系,为孩子们捐赠各种物品,把部分孩子送到上海和父母相聚;邀请媒体记者为留守孩子们过中秋节,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关爱……
何欢所做的这些,都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白水中学。
从1967年建校起到2015年,白水中学只有3名学生考取黄冈中学,然而最近三年,每年都有2、3名学生考取黄冈中学,一大批农家子弟考取蕲春一中。
这几年,学生家长用双脚投票,纷纷把以前转出去的孩子转回来就读,还有不少城里的孩子也转学到这里。
现在,白水中学不仅未被拆并,办学规模反而由当年何欢刚当校长时的9个班发展到26个班,学生由300人发展到1260人。
现在,教育部门批建了新的教学楼、宿舍楼,还改造了运动场、综合楼、食堂,白水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恶臭的污水池塘被填埋,修建为崭新的篮球场;破旧的房舍被拆除,重建为牢固坚实的教学楼;老旧的教学楼被修葺一新,焕发生机。
何欢和白水中学,仍在刷新着山村中学的一个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