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这是香港作者陶杰的一段话,也是很多人回顾人生之后产生的共鸣。
命运就是这样,悄然之间做出的决定,足以影响后来几十年的时光。
而对于来自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的乡村教师杨美会来说,这个决定发生在1993年。
当时,中考失利的杨美会得到了一份在本地烟草站做临时工的工作,但当生活逐渐归于平顺时,一份惊喜却找上门来——牛街彝族乡康郎完小因为老师请产假,有了一名代课老师的名额空缺。这份巧合,点燃了杨美会心中深藏已久的教师梦想。
“教师”,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所有知识的传播者,与外在世界的连接者,是光源本身,充满了成就感和价值感。18岁的杨美会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站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梦想即可实现,而唯一的挑战是每月工资只有96元。
96元意味着刚刚维持生计,这成为了很多老师不愿意接受代课邀请的原因,但心怀教育梦想的杨美会还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而这一干就是25年。
Part 1
大山深处的“心灵驿站”
“我希望能够在我的学生心中成为一个最重要的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分享给我,我会尽我所能地去帮助他们。”
从事乡村教育25年的杨美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是敏锐的。
6年前,当她参加完昆明的一场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训课之后,就萌生出了要在学校里创立“心理辅导室”的念头。
杨美会所在的学校共有624人,其中因父母外出打工谋生而被迫留守乡村的孩子共有103人,部分留守儿童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父母的缺位,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陪伴和正确的领导,很多年纪尚小的孩子会选择用抽烟和酗酒来排解内心的孤独。而来自祖辈的溺爱,又让部分孩子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变得易怒、崇尚暴力。
这是在杨美会在开设心理咨询室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困境。而让她最为担心的还不仅仅只是这些。
“很多女生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比较缺爱,当有来自其他人的关心时就很容易发生早恋的行为。” 杨美会在说起这个现象时,显得忧心忡忡。
因此,在她组织开设了这个心理辅导室之后,她就常常在课余时间留意孩子们的状态。当发现孩子出现上课不专心、容易发呆、醉酒状况时,她便会邀请学生去心理辅导室聊聊天、拉拉家常,期盼能够把不良行为在萌芽阶段就扼杀掉。
除此之外,杨美会也组织全校老师对所有学生进行结对帮扶活动,让每个老师能够分别关注13-15名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以便在发生异常时,能够及时进行干预。
这个在大山深处的心灵驿站,为孩子卸下重担,让小小的心灵不必背负孤独和不安。
Part 2
关爱残疾学生,师生彼此激励
“在我看来, 这些学生都是上帝不小心咬了一口的苹果。”
2014年,杨美会所在的班级迎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
学校有一名叫做小菊的学生,因为在假期不幸发生车祸,右腿需要截肢,被迫在家休学两年。
当这名学生再次鼓起勇气,重返校园时,指名要到杨美会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就读。
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初,杨美会是忐忑的,因为她深知要照顾好一个残疾孩子,既需要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保护她的身心健康,又需要不把她与班级内其他学生区隔开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其中的平衡难以掌握。
杨美会所做的第一步是给全班同学看有关于残疾人生活、学习的视频和照片,让孩子们知道很多残疾人即使不幸遇难,仍然身残志坚,顽强地与生活做着对抗,他们应该得到正常人最大程度的钦佩和尊重。
为了方便小菊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杨美会向学校要求把教室和宿舍都安排在一楼,并且在宿舍内摆上了几盆鲜花和绿植。杨美会希望,这些生机盎然的植物能够给同学带来一份生机勃勃的希望,能够让她充满力量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在杨美会看来,这段“不平凡”的师生关系与其说是她给予一个残疾学生的爱和关怀,不如说是一段彼此学习、共同鼓舞的岁月。因为在这位学生的身上,杨美会也得到了许多。
“我觉得她意志真的很顽强,刚刚来的时候,虽然装了假肢,但仍需要拄拐行走。三年过去,她已经能够生活自理,并且也会很积极地在校园活动中展现自我。”
在学校组织文艺晚会时,小菊同学就曾演唱一首《感恩的心》赢得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
杨美会谈及学生的变化,深感自豪。有些天灾人祸或许无法避免,但你的勇气和坚韧也会一直深深留在老师心间,激励着老师也永远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情。
Part 3
“扶贫先扶志”,帮助乡村孩子走出大山
“越努力,越幸运。”
这句人生格言是杨美会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偶然进入教育行业的她,深知教学机会的来之不易,也深知自己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短板,而其中最需提升的是学历。
于是,杨美会利用课余时间,看书学习,准备专科本科自学考试,在她不懈努力之下,也顺利通过考试。而这段经历,常常被用作鼓舞班级内那些基础薄弱、对学习没有信心的贫困学子。
“在我看来很多家庭和人,他们贫穷的原因,就是不追求上进,也不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所以他们会一直生活在这种贫困状态中。”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杨美会深知走出大山,走出贫穷的不易,而其中最需要的就是不舍的奋斗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因此在面对学校367名贫困学生时,她的观念是“扶贫先扶志。”
在课间休息时,她会常常与贫困学生进行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掌握他们的家庭情况,在必要的时候与家长进行沟通。
当杨美会得知学校的罗同学,因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弱智,而导致家里经济状况十分困难时,她就帮助学生向学校食堂进行申请,免去他的生活费,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
在农村,很多家庭会因为经济状况不佳,而早早地让孩子放弃读书机会,外出务工谋生。在杨美会看来,这是乡村教师最不愿意面对的局面。
很多孩子努力且聪明,也对学习展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和天赋,杨美会不愿意让这些孩子早早放弃读书机会,继续重蹈父辈单纯靠体力劳动谋生的出路,陷入贫困循环。
所以每当杨美会的班级内出现这种情况时,她都会尽自己的全力去沟通、协调和帮助,她不想辜负的是孩子求知的眼神和走出大山,实现梦想的愿望。
走上教学岗位已逾25年,杨美会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是有所变化的。
从最开始,杨美会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代课老师转变为正职,拥有一份自己热爱,且足以谋生的工作。而随着对乡村教育工作的深入了解,杨美会明白,要想让农村发展得更好,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今年年初,杨美会获得了2018“马云乡村教师奖”,在基金会组织的诸多培训和活动当中,她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工作者,谈及收获,她说道:“我有了更大的责任感、使命感、幸福感。乡村老师只有不断努力,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让乡村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未来的农村孩子是什么样,未来的农村就是什么样。”
这是杨美会一直以来的信念,也怀抱着这份信念,她将继续扎根于这片土壤,为孩子带去爱和关怀,也让乡村教育一点一滴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