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几栋楼墙体脱落,楼顶漏水,窗户腐朽摇摇欲坠。大部分教室处于断电状态,校园和操场到处野草丛生,晚上没有路灯,走在学校里会觉得分外的荒凉、阴森。”
2016年9月,马宏玉第一次踏入陈家集初级中学,这个他即将担任校长的地方。
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的同时,也让他心疼无比。在城市的孩子,都拥有窗明几净、设备先进的教学环境和住宿条件时,乡村地区的孩子却要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学习、生活。
而除了硬件设施的不足之外,教师匮乏的教学经验、家长落后的教育观点、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都让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难以推进。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笑脸,一颗想要改变现状的种子悄悄种进了马宏玉的心间。
而三年光阴倏忽而过,现在的陈家集初级中学有了新的宿舍楼、温暖而明亮的教室,平整而干净的操场,而重要的是,通过马宏玉三年的努力,孩子们更能明白“爱的教育”的意义。
而这也是马宏玉的教育初心所在。
Part 1
时刻关注学生,给予爱的陪伴
“身为农村地区学校的校长,我认为需要有很强的,爱学生的情怀。需要把学生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放在心中,在发现异样的时候及时介入,进行疏导。”
从事乡村教育十余年的马宏玉深知留守儿童常年因为父母的缺位,内心是敏感而脆弱的。无论是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都可能导致孩子们内心失衡和学习成绩的下滑。
2017年10月,马宏玉接到一位班主任反映一向乖巧懂事的小陈同学,却接连出现一些反常表现——与舍友多次发生打架事故、故意破坏学校公物等等。在几次劝解无果的情况下,班主任首先犯了难:还能不能把这个孩子留在学校?究竟应该怎样教导呢?
马宏玉在对情况进行了解之后,还是决定先去倾听孩子的心事,在性格突然转变的背后,小小的心灵究竟背负了怎样的压力和隐情呢?
在交谈当中,马宏玉放弃用老师的言语和威严去教导孩子,而是选择放低姿态,用“慈父”的角色去疼爱、安慰她,并及时安排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孩子进行疏导。
在一番谈心之后,孩子终于将心中的痛苦和烦恼缓缓道出。原来,小陈的母亲因为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而父亲因为生活的压力和不懂教育方法,在与小陈的相处中,常常恶语相加、暴力相向。孩子因为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爱护,才会出现在学校中出现一系列的反常行为。
突然“叛逆”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的一颗渴望关怀与被爱的心。
“解铃还须系铃人”,随后,马宏玉陪着小陈同学几经辗转在县城找到了母亲。在饭桌上,他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极力进行劝说,希望小陈母亲可以回家照顾孩子。
“虽然说老师和家长应该相互尊敬,但是那天我在饭桌上,可以说是又说又骂。因为我心里又气又急,生怕因为家长的原因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和未来。”
马宏玉回忆起那天的场景,仍然觉得历历在目、非常动容。
在一个餐桌上,家长、孩子、父母,教育的三边在此刻汇聚,也许有激烈的交流和争执,但都是为了让孩子能一个不留遗憾的明天。
结果给了这位操心的乡村校长一个最好的回馈——小陈的母亲最终决定回家。而在家长的照料之下,小陈逐渐恢复了阳光的心态,也与同学相处融洽起来,学习成绩也在一天天变好。
“努力到无能为力, 拼搏到感动自己”,这一直是马宏玉校长的信念和使命。
在农村学校,需要与家长斗智斗勇的时刻,并不少见。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早早去打工,缓解家中经济压力;亦或者是做“撒手管家”,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再也不做管教。每当这个时候,马宏玉都会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明白,读书是山区孩子最重要的一条出路。而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浇灌心血,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Part 2
立足传统,积极改革
如果说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是马宏玉乡村教育道路上所追求的底线,那么坚持对教育方法、教学课程继续改革和创新,则可以说是他不懈的追求。
“农村本来就是一个相对于落后的地方,与城市孩子相比,我们同学们的眼界都是很窄的。所以我希望他们在课余之外,也能够接触到新鲜的事物。”
为了完成这个愿望,马宏玉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对孩子从生活到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管。而他所追求的原则是,既要勇于尝试、推陈出新,又要立足传统,因地制宜。
首先他带领全校师生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遥控飞机组装实验基地和“1000个为什么探究”实验工作室,开展小发明、小实验活动。除此之外,更是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科普月”系列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沼气发电场、人工造雪技术等活动。
马宏玉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山区的孩子也能够从小了解到科学的魅力,即使实验基地没有那么“高大上”,实验用具也没有那么完备,但只要种下“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种子,谁说山区学校不能成为科学家诞生的摇篮?
在鼓励孩子们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同时,马宏玉也希望这些有机会走出大山的孩子,能够永远把家乡的美好和传统记在心间。
于是,他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因地制开发学校课程,并在学校创建了“陈家集中学传统文化暨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并带领广大教师编撰了包括《花样跳绳》、《竖笛》、《啤特果种植技术与开发》、《临夏传统特色风味小吃》等别具特色的校门课程,让孩子们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了解家乡传统与民间艺术。
马宏玉曾经在新闻当中了解到,很多城市中的孩子,因为学校和家庭的原因,连家乡方言都早已忘却,他不希望从陈家集中学走出去的孩子也是这样。
家乡的记忆和根,那些美好的传统艺术和传统食物,都是祖辈们留给这片土地中的人们最好的宝藏和礼物,它应该被延续,被记住,被保留。
马宏玉相信通过这样的课程规划,能够让这些孩子除了掌握应有的文化知识之外,也能够拥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更开阔的眼界,以及敬畏家乡的情怀。
面向世界、背靠家乡,拥有底气,也拥有追求,马宏玉希望从陈家集中学走出去的孩子能够成长为这样的年轻人。
Part 3
教学相长,珍惜每一分“质疑”
“绝对服从”是很多老师欣赏和向往的一种师生模式,因为这意味着老师在教学中更容易推进和管理,但是马宏玉却认为学生应该敢于质疑和打破权威。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我们的孩子太乖了,缺乏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思考的能力。常常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老师推一步,就走一步。”
在马宏玉心中,他认为最好的师生模式应该是“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和教学中共同进步,彼此发现对方的不足和优点,再予以改进和借鉴。
而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批判精神和交流、探讨的能力,他首先在校内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既能保证学生每天读书1小时,又能让孩子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我反思和消化。
其次,在学校开展辩论赛活动,鼓励孩子们对社会议题、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当这个活动刚刚开启时,同学们还是怯生生的,不懂表达,随着一段时间的训练,马宏玉能够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变得更加大胆和灵活了,也能够从多元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
马宏玉明白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但必须有人开启第一步,而他愿意做这个直面困难与挑战的先行者。
“在我当乡村教师的时候, 我并没有意识到身为校长,需要思考如此多的事情。 等我开始管理这个学校,我才知道有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操心、关注,而自身也有非常多的不足。”
而获得2018“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奖项对于马宏玉来说则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能够弥补他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不足和有心无力。
“我接触了很多不同学校的校长,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境的时候,也能够在社群中寻求他们的帮助,及时进行处理。这对我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从教19年,担任校长工作6年,马宏玉带着超强的行动力一直奋战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他亲眼看着学校从几间破旧的教室,到逐渐发展成现代化的学习乐园。他抱着最大的同理心,理解老师,理解学生,理解家长,要求自己不断突破,不断成长,而他仅仅只是千万个为乡村教育奋斗终生的乡村校长和教师的一个缩影。